余按:偶得
宋行路制,太宗至道三年(907),始分天下为京东、京西、河北、河东、陕西、淮南、江南、荆湖南、荆湖北、两浙、福建、西川、峡路、广南东、广南西等十五路。真宗咸平四年(1001)王均之乱后,以“西蜀辽隔,事有缓急,难于应援”之故,遂分“川峡转运使为益、梓、利、四路”,天禧四年(1020)江南路亦因辖境辽阔,不便巡按,分为东、西两路,是为十八路之制。熙宁年间(1068~1077),京东、京西、河北、陕西、淮南各分为两路,是为二十三路之制。元丰元年(1078),五路转运司复合,故此后转运司路仍为十八路制。又,真宗景德时(1004~1007)始置开封府界,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掌同转运使。仁宗皇v、至和间与徽宗崇宁以后,多次以府界为基础建为京畿路。
太平兴国元年(976),江南路分为东、西两路。《舆地纪胜.隆兴府》所言:“开宝九年(976),命知升州杨克逊(让)兼江南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事。时兼东、西两路,故治不在豫章。是年,又命知洪州王明兼江南西路转动使,故漕台末有治所。”因此,太平兴国初年的分路,可能在实际上仅仅是区域分工有所侧重而已。又由于转动使由首州知州兼任,故西路边漕台也未设。虽然该书又言“雍熙中,杨缄为江西漕,始治焉”,担据《宋史》卷439《和岘传》,时杨缄官衔仍为江南转运使。又,《宋史》卷265《张贤齐传》言,太平兴国六年,贤“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。冬,改右补阙,加正使”,但在张贤齐所撰《洛阳缙绅旧闻记》卷2《虔州记异》中又屡言“江南”。该文言:“余在江南掌转输之明年……余未半岁,自京奏公事回,流至虔州。怀琪乘舟三十许里相接,相楫之际,连拜数十,但云某罪过。余自暂离洪州来上京,却归江南,往复仅四五个月,固未知法定之死,闻怀琪称罪恳切,甚讶之。”尽管虔州、洪州尽为江西州郡,但此时都统属于江南路。故分路行之未久,而有并路之举。
天禧四年(1020)四月,为便于按巡,复分江南为东、西两路。江南西路辖洪、虔、袁、抚、筠州,兴国、南安、临江、建昌军等十州军四十五县。
建炎四年(1030),合江东、西为江南路,以鄂、岳来属。绍兴元年(1131),割东路江州、南康军隶西路,又割西路抚州、建昌军隶东路,并各复转运司。四年,“抚州、建昌军依旧隶江西路,南康军依旧隶江东路”。这样,南宋时期的江西路辖区比北宋时要大,多江州一州。
江南西路转运司治于洪州,上引《舆地纪胜》、《虔州记异》可证。但建炎时因战乱,已“权在吉州置司”。绍兴元年八月,江州安抚大使朱胜非以“江州置帅,措置屯兵防托江路,正要漕司就近经画钱粮”为由,移“江西转运司依旧于洪州置司”。自兹以后,直至德v元年(1275)十一月壬午,“转运判官刘以降兴降”,江西漕始终设于洪州隆兴府。
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司治所在赣州。嘉v七年(1062)
江西提举常平司,原治于袁州。开禧二年三月一日,“大理正黄培奏,窃见江西提举司置于袁,自绍兴年徙于抚”,可证。提举司南宋初废,绍兴十五年复,与提举茶盐司合并,以提举常平茶盐为名。而原在洪州的茶盐司由于兵火,已于建炎四年(1130)移司抚州。因而合并后的治所设于抚州,应是顺理成章之举。自此以后,提举司治于抚州。但理宗后期,该司已移至吉州。时叶梦鼎、汤汉二人并以“江西提举常平兼知吉州”,可证。
江南西路,北宋时,常置兵马钤辖司于洪州。南宋初,置安抚司于洪州。建炎四年,江南分为鄂、江、池三路。安抚司移至江州。绍兴元年,复为江南东、西路,安抚司复移至洪州。理宗端平二年(1235)以后,以防御蒙军,江西安抚司又移至江州,直至南宋末。
橇忌 摘
共和癸巳年孟夏
上一篇:谈古说瓷